科普 | 冥想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
“冥想”(meditation)这个词很久以前似乎只常常出现在禅师,心理治疗师,以及瑜伽爱好者的口中。但是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甚至成为了一个新式的生活和放松方式。
人们通过冥想来放松肌肉,调整情绪,以及内观自我,从而达到平静和满足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冥想呢?
它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心理机制?
我们已知的大脑活动如何去解释冥想给我们带来的行为和心态的改变呢?
首先,冥想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各种心理活动参与进来。
大多数的冥想方式,以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为代表,都会有调整注意力的心理活动,例如将注意力放在当下,觉察自己的意识流动,或者放在呼吸节奏上。
还有一些冥想方式,例如慈爱与慈悲冥想(loving-kindness and compassion meditation),会侧重于鼓励练习者以主观上的博爱之心和同理心来加工过去的经历和感受,从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释然或者满足。
但不论是哪种冥想方式,他们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质,如帮助练习者进行呼吸放松,情绪调节,注重当下状态的自我观察,以及进行非批判的自我意识训练。其次,这些心理活动随着练习者的反复训练和加工,会逐渐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发现练习冥想的人脾气会比较好,心态比较平和,也容易拥有稳定的情绪。
大脑作为人类行为反应的基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探知到冥想训练可能给大脑结构带来的改变。
Fox和他的团队对冥想引起大脑结构改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得出结论认为额叶皮质(frontopolar cortex)、感觉皮质(sensory cortices)、岛叶(insula)、海马(hippocampus)、前扣带和中扣带(anterior and midcingulate)、胼胝体(corpus callosum)等的结构会因为冥想训练而发生改变。这些脑结构中很多被认为与人类的自我参照意识(self-referential)有关。也就是说,冥想训练会干预人类认识自我和他人相关的认知心理过程。
当然,大脑在结构上的改变是需要相应的练习来实现的。大脑的功能活动的变化也可以解释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也可以解答为什么很多人只是短时间内进行了相应的冥想练习,就会感觉到状态的不同。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会与某些特定的大脑皮层有关,也因此,人类的大脑皮层被分为了各种功能区域,如语言皮层,执行控制皮层,运动皮层等。当我们在进行某一行为或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相应的大脑皮层区域会随着我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激活/负激活效应。随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反复,进而会对大脑相关皮层的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Fox和他的团队对冥想影响大脑功能激活的研究也做过一个综述,证明岛叶(insula)的神经活动会受到冥想练习的影响从而变得更为活跃。岛叶被认为是我们进行内在感受加工和调动同理心的重要脑区域,它与冥想活动中经常涉及的内在感知和注意力察觉密不可分。
除了从大脑结构和大脑功能区域激活两个角度来解释冥想活动,另一个更加新颖,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的维度正在被用来理解冥想背后的神经活动,即大脑脑网络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我们之前提到大脑因为功能的差异,被分为不同的区域。由于这些区域在某些大方向功能上的一致性,很多学者又进一步将其整合划分成几块大区域脑网络(large-scale brain networks)。
其中,Yeo的七网络模型受到了脑科学研究领域的诸多认可和实践。基于Yeo的模型,大脑皮层共分为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额顶控制网络(frontoparietal network;FPN),视觉网络(visual network; VN),躯体运动网络(somatomotor network; SMN),背侧注意网络(dorsal attention network: DAN)、腹侧注意网络(ventral attention network: VAN)和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等七个大脑网络。
在我们产生行为或心理活动时,这些脑网络被认为存在着某些耦合(coupling)或者解耦(decoupling)的关系,也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或者反联合起来的现象。在大脑神经活动中,我们称之为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严超赣研究组对冥想相关的脑功能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发现冥想会增强我们大脑默认网络和额顶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
默认网络一般被认为参与人们内在意识和自我参照的神经活动。额顶控制网络一般代表着大脑对意识觉察和认知控制的功能。这两个脑网络的连接增强可能意味着冥想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控制认知的焦点放在自我个体感受上,将外界的干扰屏蔽,从而更加专心于内在自我意识的加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会被认知功能很大程度的所控制,因此,是否注意网络也会发生些许功能连接上的变化呢?
答案是肯定的。受到冥想活动的影响,腹侧注意网络也被发现与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加强,这一发现恰好可以验证冥想活动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控制注意力在当下的自我意识觉察上。默认网络除了作为一个与其他网络之间产生相互配合作用的角色,它的内部活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严超赣研究组进一步发现受到冥想活动的影响,默认网络的内部功能连接会呈现减弱的状态,并且这一神经活动现象会随着冥想经历的增加而增强,也就是说,有着越多冥想体验的人,他们的默认网络内部连接会更弱。
那么,减弱了的默认网络连接意味着什么呢?这里可能需要介绍一个默认网络的核心脑区—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
很多研究表明,在各种需要外部注意力要求的行为任务或者心理活动中,后扣带回会相对失活,也就是负激活。而在检索自我记忆和进行自我评价相关的心理活动中,会发现后扣带被正激活的现象。也因此,后扣带回被认为在维持个人内部导向和评价的认知活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冥想训练的重点是调节自我意识,脱离自我参照思维,并且保持一种聚焦当下的非评价和非判断的立场。因此,以后扣带回为代表的默认网络内部功能连接受到冥想活动的影响而有所降低也是可以理解的。这种默认网络内部连接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着冥想训练者更加容易关注当前时刻,觉察个体内在活动,以及维持中立非批判的状态。
当然,目前我们关于冥想对大脑活动的影响的理解仍然有限,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和进一步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的验证,我们相信,有关冥想背后大脑神经活动的层层神秘面纱终将被一点一点的揭开。
作者:沈杨千、严超赣
编辑:陈宁轩
转载自:中科院认知与发展心理研究室党支部